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70周年专题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煤潼河在五河北店子的设计水位为165米,比淮河在五河北店子的设计水位18�6米降低2�1米,排泄流量为I000立方米每秒。

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主要包括,开挖下草湾引河,疏浚煤潼河及峰山切岭,开挖泊岗引河,建筑窑河、泊岗、下草湾和潼河4处拦河堵坝,总土方量为5480万立方米。

自1951年10月正式开工,到1954年6月基本完成,当年就发挥了效益。偿渲河经过的新涂河、北峰山切岭和下草湾引河都要穿过厚淤泥层或者山岭和岗地,工程非常艰巨。峰山切岭段地表是坚硬的土层,下面还有岩石,最大开挖深度达27米。

面对极困难的施工条件,淮北人民创造了“祝怀顺小队工作法”等实用施工技术,使整个工程施工期短,质量好,为人工开挖切岭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40多年来,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发挥了显著效益。五河的内河多年平均水位降低1�5米以上,其中1982年降低达4�39米,累计减免内水淹没损失2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9亿元,是工程投资的20多倍。高低水分排、内外水分流的成功经验,还为以后大面积洪涝矛盾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新汴河是豫、皖、苏人民一齐动手,团结治水的典范。

新汴河,是为解决宿县地区和河南商丘地区东部排水出路而新辟的一条大型骨干河道。它在宿县城北截引沈河,在老符离集截引潍河,经灵壁至江苏入洪泽湖,涉及豫、皖、苏3个省14个县、市。

历史上这里受黄泛严重影响,沦河、雕河等河道排水不畅,每到汛期上游洪水直泻而下,抢占河槽,使中、下游洼地涝水无法排泄,积涝成灾。

1963年一场大水,宿县地区85%以上的耕地受灾,只收了4亿公斤粮食,连农民的口粮都不够。人

1966年,国务院决定开挖新汴河,实行洪涝分治、高低水分排,解除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当年冬天,宿县地区全面动员,组织30万治河大军奔赴工地,其中6万多名民工被派往江苏泅洪县40多公里长的工地上参加战斗。河南商丘地区考虑到宿县地区挖河任务重,1968年派出10万民工到安徽境内支援。

地处下游的泅洪人民,以大局为重,不仅让地拆房,而且做了许多处理工程,保证了新对河的兴建。安徽省还把计划在安徽境内修建的一座节制闸,移到江苏省泅洪县境内,取名“团结闸”。

现在“团结闸”已成为皖、苏两省人民团结治水的象征。它不仅使泅洪县数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又可沟通苏北、皖北的水上交通,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新汴河,像一条玉带,把豫、皖、苏人民联在一起。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