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张振鹏

主角:李耳孙武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民间有个说法,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在天文观察中也得到了印证。但是,人们还是坚信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到了中秋八月十五这天显得格外明亮,这是由于秋天特有的清爽气候所形成的。冬春两季,气候干燥,风沙比较大;夏季多雨,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这些情况都会使月光通过大气时变得黯淡。秋季多晴朗天气,天空中的云雾少了,空气透明度加大,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因而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双春双雨”的由来

遇上“双春双雨”是很难得的事情,因为甲子年60年才轮一次,而两次立春、两次雨水要在6个甲子年,即360年才能有一次。

阴历的月份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来定,每隔29.5日,月亮圆缺一次,一年共354日。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共365日,这样阴历比阳历短了11日。为了弥补时差,中国古代用“十九年七闰法”来调整。1984年,甲子年正是闰年,于是便在10月置闰。这样,1984年就有26个节气。多出的后两个节气正是该年甲子年的第二次立春和雨水,这就是“双春双雨”的由来。

半夜三更溯源

半夜,是指夜里的12点左右;三更,是指夜里11点至1点。更,是量词,是夜间计时的单位。中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称为五更。

在汉代,皇宫里都要指派人值夜,每个晚上分五班轮换,值更人按时辰敲木筒,这叫“打更”。后来,“五更”逐渐演变为代表夜间的名词。“半夜三更”相当于现代计时的夜里11点至凌晨1点,其时夜色正浓,万籁俱寂,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

三九的由来

中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共九个九,八十一天。人们常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虽然白天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是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冬至之后,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三九”时节,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的天气现象。

三伏的由来

伏是隐藏的意思。《史记》中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夏天非常热,人们便把夏解热毒的酷热日子称为“伏天”。

中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用天干和地支60组不同名称记日子,有庚字的日子称为庚日。秦汉时代,人们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于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三伏。这样,三伏就有了固定的日期。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