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炮声

来源:网络

状态:已完结

作者:李大强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在此背景下,国家罕见地以政务院(即国务院)的名义,周总理签署文件,号召广大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军干校,投身到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事业中去。

那年李轩宇刚好中学毕业。建国初,受过中学教育的青年说凤毛麟角不妥,可也是难能可贵的,算得上知识分子了。瑞河中学校长在动员会上慷慨陈词,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并罗列出历史上班超等名人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事迹。李轩宇被感染了,响应号召报了名。和他一起报名的,还有邻村的同学肖宝魁。

当李轩宇回家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李天正当即给了他一巴掌,厉声呵斥道:“你这崽娃子,这么大的事情也敢私自做主!读了几天书,翅膀硬了是不是?”

“我的斌子娃,你这是往火坑里跳啊!”姚氏受到惊吓,竟然“呜呜”哭起来。

全家人都反对李轩宇去当兵:一来有性命之忧;二来李天正当初供三儿上学的目的就是想让这个农户家庭以后能成为书香门第,如今弃文从武岂不是希望落空?然而,李轩宇昂扬的斗志被激发起来了,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怒火被点燃了,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梗着脖子瞪着父母倔强地说:“你们是小农意识,就知道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人人都不保家卫国,美帝国主义打过来了,还有安宁日子过吗?”

一家人吵起来了。闻讯赶来的刘半仙劝李天正夫妇说:“部队能锻炼人,就让斌子娃去吧!再说眼下这形势,做父母的拖娃的后腿可不成。”李天正夫妇无奈,只得接受现实。其实他俩的思想并不落后,只是舍不得三儿远离。

很快,数百余名三秦儿女穿上军装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在西安集结。没几天,部队向四川进发,隶属西南军区。当时宝成线尚未开修,进川殊为不易,李白诗云“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指的就是川陕之道。他们先乘火车绕道至武汉,再由武汉走水路入川。

在武汉转乘时,出了一点儿意外。接兵首长的警卫员在午休时间擦拭卡宾枪,不慎走火,子弹打到屋顶反弹回来,射入了同室正在午休的肖宝魁的肚子。睡梦中的肖宝魁被枪声惊醒了,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疼得滚跌在地上哭爹喊娘地大叫起来。后来他被送进医院,幸好性命无碍。这个血的教训给新兵蛋子上了生动的一课。枪杆子和笔杆子比起来,绝对不仅仅是重了几十倍,笔杆子握不好,最多给手或衣裤洒些墨水而已,而枪杆子握不好,那可是有性命之忧。

他们由武汉坐轮船,一路溯江而上。长江三峡的秀丽风光,巫山神女的美丽传说,让这帮青年大开眼界,也一扫远离父母和“子弹破肚”教训而引起的笼罩在心头的阴霾。时值雨季,汽笛长鸣中,轮船抵达云雾笼罩的山城重庆。他们在重庆换乘汽车,穿山越岭又行了约一个星期,终于抵达目的地——位于四川广安的西南军区机要学校。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那些远去的炮声
返回顶部